99天能做什么呢?對許多人而言,99天或許只是日歷上的一個片段、記憶長河中的短短一瞬,然而鶴慶儲能項目建設團隊卻在短短99天內,把一片荒蕪之地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儲能電站,創造了云南省同等規模儲能電站建設用時新紀錄,實現“當年備案、當年開工、99天并網”目標,跑出建設“加速度”,把許多人看來的“不可能”變成了“一切皆有可能”,這不僅是時間的勝利,更是速度與擔當的生動體現。在這99天的“羽化成蝶”里,究竟發生了哪些動人的奮進故事……

黨建引領聚思想
紅色賦能強“引擎”
2025年春節收假后2月6日,魯地拉公司組織召開鶴慶儲能項目專題研究部署會,傳達華電云南公司的決策部署,鶴慶集中共享儲能項目交由魯地拉公司建設,并且在5月31日前必須建成全容量投產。
瞬即這一消息在魯地拉公司炸開了鍋,“聽說建設儲能項目點還是一片荒山坡”“我們建設過大型水電,建設過光伏,儲能只是在新聞和教科書里聽到過”“項目要在100天左右建成,征地、地基處理、土建施工、手續辦理、設備招標采購安裝及調試、線路送出等,可謂千頭萬緒,工程建設難度太大了,不可能實現”……這是大部分員工討論最多的話語。
懷疑、質疑、踟躕,員工思想上的禁錮沒有打開,這時魯地拉公司黨委迅速站出來,強調“鶴慶儲能項目作為云南公司的重大投資,交由魯地拉公司建設,這是對我們魯地拉公司的高度信任,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,我們再難也要往前沖;公司上下務必提高站位,統一思想、統一認識、切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公司部署安排上來,將政治站位轉化為項目攻堅的行動力”,公司黨委及時扭轉了員工的思想,并且紅色賦能強化思想“引擎”。
立即決策部署項目由公司總工程師牽頭負責,緊鑼密鼓選派5名骨干人員,組成項目建設管理團隊開赴項目點,推動項目2月16日破土動工,以“開局即決戰”的氣勢,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擔當,全力以赴投入到項目建設中。

凝心聚力破萬難
三重維度鑄精品
在這場與時間賽跑、與風險較量的項目攻堅戰中,每一秒都凝結著破局的決心,每一處施工現場都躍動著決勝的信念!項目建設時間緊、施工強度大、不確定因素多,這絕非一場單打獨斗的“戰役”,而是需要整個團隊勠力同心、背水一戰。從云南公司的高位運籌帷幄,到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,以及設計、施工、監理緊密配合,再到項目管理團隊不遺余力、魯地拉公司的精銳盡出,任何一方的“缺位”,任何一人的懈怠,都可能讓這場“戰役”功虧一簣。正是憑借“狹路相逢勇者勝”的拼勁干勁,憑借“越是艱險越向前”的強硬作風,他們以汗水為墨、以實干為筆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凝心聚力的磅礴力量,奮力創造“眾人拾柴火焰高”的成果。
在項目建設之初,強化管理鏈條構建,著力以“質量+安全+進度”三維度打造精品工程。動態管控保進度,采用“邊設計、邊審圖、邊施工”模式,高效優化地基處理方案,根據強夯效果動態調整為“強夯+素混凝土”樁,節省工期10天。實施“紅黃綠”燈預警機制,將關鍵工程細化為27個關鍵節點,工程進度日對標,對滯后節點啟動“專班蹲點+資源超配”。
“三位一體”保安全,嚴格執行“三管三必須”,建立現場日溝通、周檢查工作機制,嚴格落實“無監護不工作”要求,守牢安全底線。細化監督保質量,制定印發24項工程建設管理制度,65項生產管理制度,細化監督責任到人,全程監督,嚴把質量關,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問題。靶向攻堅破瓶頸,實行“日會商-周總結”機制,建立問題清單銷號制,累計攻克地基處理、設備到貨滯后、短周期設備調試等40余項“卡脖子”難題。

鐵***伍勇擔當
再難也要往前沖
項目開工后,面臨設備采購周期長及保供難、并網手續辦理“缺資”,現場作業強度高、交叉作業多、安全風險大的復雜局面。魯地拉公司黨委組建“鶴慶儲能5.31攻堅黨員先鋒隊”,黨委書記掛帥督戰,召開保投產動員會,吹響保投產沖鋒號,激勵項目建設者充分發揚“干字當頭、勇毅攀登”的拼搏精神,以“不破樓蘭終不還”的堅定決心,決戰決勝保投產。
在項目建設現場,項目管理團隊中年紀最大的“二哥”,到飯點同事喊他回去吃飯,他?;貞?ldquo;你們先走,我再守一會、催一下”。在項目建設辦公室,“秦總”常帶領大家加班加點或開會討論方案,奮戰到深夜。在催貨監造前線,天津、西安、珠海等,“超哥”經常一天一個點的“滿天飛”。人稱“腿哥”,從2月份進駐現場到項目全容量投產,三個多月就只因家里有事,短暫地休過一次假,全身心地投入在項目建設中?;顚?ldquo;皮師”,從與政府溝通聯絡到管理后勤吃住,里里外外打理得滴水不漏。“阿紫”姑娘,在資料檔案管理中“一把好手”。項目推進最為緊張,各種不確定因素繁雜,思想壓力最大的三、四月份,項目管理團隊的6名員工,就有4人病倒輪流去打點滴,1名員工兩個月里就打過3次。
但項目建設即使再艱難、再緊張,也沒有一人喊過苦、叫過累,打過退堂鼓,有的只是辦公桌上的3只解壓神器“捏捏樂”,它們默默承受了一切。這支實戰磨礪出的鐵***伍,用實際行動響應“再難也要往前沖”的號召,用實干實績詮釋了責任與擔當。

99個晝夜,項目實現從一片荒蕪到一座現代化“超級充電寶”的拔地而起,將“不可能”三個字碾作塵土,打造了可復制的能源基建項目快速建設模式。全體項目建設者沒有豪言壯語,有的只是一股“再難也要往前沖”的韌勁,有的只是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。讓我們豎起大拇指,為他們致敬點贊!他們的故事,是“創新奮進、奮勇爭先”最具象的書寫,是奮斗創造未來最有力的實證。 |